服务指南

教学工作

  作者:系统管理部   点击率: 发表日期:2012年11月15日 10:18


一、体育课程的设置: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贯彻“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体育课程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文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制约作用。根据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修订和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尤其以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多次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思想大讨论,认真总结我校长年体育教学实践,广泛吸取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我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在各项目学科教学小组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订。本教学大纲的制定主要体现以下要点:
  1、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以体育教学为手段,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高尚的团队精神,发挥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总目标中的特殊功能;
  2、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能力为任务,努力使学生学会2-3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举一反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科学健身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发挥教师的教学专长和场地设施的潜力,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开设课程项目,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4、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努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体育运动的专项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5、注重体育教学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热爱体育、参与运动的热情;
  6、教学内容汲取国内外优秀的体育成果,适应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现代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相结合、竞技体育项目和大众体育项目相结合、时尚新型体育项目和传统教学体育项目相结合;
  7、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考核评分中体现“区别对待”原则。

 

二、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体育课程的目的:
  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使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拼搏、勇于竞争的精神风貌。

四、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1、传授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指导自己终生健身及指导他人健身,同时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技术、技能和方法进行健身;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健康的良好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五、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编原则: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按照五个领域目标的原则,充分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武汉科技学院体育课程教材进行选编时依照以下原则:
  1、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所选教材必须符合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科学性、安全性、实效性和终身性价值;
  2、从实际出发,完善体系,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特点、地域、气候、场馆设施和器材等情况选编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努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又要实事求是,使大学生所学到的体育健身知识,既有近期的健身实践效益又有远期的应用效应,选择学生喜爱,效果良好,具有开课条件的教材;
  3、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4、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吸取世界优秀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六、体育课程设置:
  1、根据我校课程设置规划,本科生一 、二年级开设必修体育课。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每周均为2学时,两年共计144学时。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兴趣在任一学期选修体育课程每学期最多修一学分;
  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要求;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为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七、考试方法与标准:
  根据各专项教学的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安排按考试标准随堂考试。凡缺课达学期教学计划学时三分之一及以上者(含病、事假),不予评定成绩,不补考,必须重修。凡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办理。



】 【打印】 【关闭